王昌龄被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他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王昌龄被称为什么诗人?
王昌龄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年少期间日子贫穷困难,一直以犁地保持日子,30岁左右入朝为官,终身宦途弯曲,好事多磨,但因拿手写诗,与李白、王维等人联系甚好,而他自己的著作中以七言绝句为主,而且在唐代诗人傍边,他的七言绝句最为优异。
诗句通常使人联想起战役的严酷,诗句慷慨激昂,意境开阔,实乃珍品,被后人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因而,王昌龄也被世人称作七绝圣手。
人物介绍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被称为边塞诗人。也被称为“诗家天子”,誉为“七绝圣手”。本文中,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成就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后世影响
中唐
王昌龄的诗风和诗境最先影响的是中唐的皎然,他在王昌龄之后,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他关于意境方面的论述是多方面的,研究也相当的深入,他继承了王昌龄以“境”论诗的方式,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
晚唐
其次便是晚唐时期的司空图,他在王昌龄提出的意境概念的启发下对意境作出了全面总结,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
宋代
宋代意境理论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宋的严羽,他针对一部分宋诗以理胜而不讲求意境的倾向,在缅怀盛唐诗歌并在王昌龄及唐代所有对诗歌意境的审美经验的启发下,提出“兴趣”说。此说见诸于其论著《沧浪诗话》。
清代
清末的王国维是意境范畴发展史的最后一位总结者,亦是其终结者,集大成者。其著作《人间词话》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借鉴王昌龄等历代文人对“意境”范畴的探讨并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以上就是关于王昌龄被称为什么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